查看原文
其他

新高考浪潮下, 如何上好一堂大学生涯规划课?

生涯豆 北森生涯 2022-05-09

北森生涯

公众号ID:beisencareer

关注

本期微课整理自名师讲堂第7期

李枢|新高考背景下的大学生涯规划课



在新高考的驱动下,很多高中都开设了生涯规划课,部分大学新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过生涯相关的知识了。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的生涯规划课又该讲些什么?我们现有的生涯规划课升级方向又是什么?


上述问题,也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主题——“新高考背景下的大学生涯规划课”。针对这一主题,李枢老师从下面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新高考驱动高中生涯教育的升温”、“新高考下的高中生涯课”、“对大学生涯规划课的几点思考”。


以下为李枢老师的授课内容精要分享。(注:文末附下期微课收听时间及方式)


1

新高考驱动高中生涯教育的升温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基本知识与相关细节信息,各位老师可以自行去网络上查询各省市新高考改革的具体政策,各省的细节可能稍有不同,但是基本原则还是保持一致的。接下来我将从生涯的视角摘取部分内容,讲讲新高考与生涯教育之间的联系。



01

关键字——选


我从新高考中提取的第一个关键字是选。新高考制度下,过去的文理分科被摒弃,语数外三门主科+学生自主选择的三门副科的全新选科模式登上舞台。


这一选科模式契合了生涯规划中的一个核心理念“适性扬才”,即根据个体的个人特点,来发挥其所长。新高考的6选3,或7选3制度都是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的。


关于3+3的选科模式,在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出台了意见征求稿,要求各高校确认相关专业对高中期间选修科目和课程的对应要求。这份资料确认成功后,这一链条才真正被打通。届时高中生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到哪些专业对应哪些科目,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特质链接到大学专业,再倒推至自己选修的科目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列出自己的专业与高中生选考科目之间的对应联系,即是将高中科目与大学专业进行挂钩,这也是高中生涯规划的意义所在,帮助高中生在未来大学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上作出选择。


“选”的好处在于,随着高中生涯规划理念的持续推进,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保证学生进入专业后能够保证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


“选”的坏处在于高考最终还是要靠分数录取,学生们会避开自己的弱势科目,比如报考了理工类专业,但是在选考时又避开了难度较高的物理科目,而最终录取他的又是一个对物理要求较高的专业,就会发生基础不牢的问题,甚至需要在大学补习高中部分课程,这也是实际发生过的案例。


当然针对这些情况,政策也会随之不断调整,相信对于后续几届的学生而言,这类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


02

关键字——考


在新高考中“考”这个点上,我总结了三个点与大家进行探讨:


1

填报模式的调整

新高考制度下,专业+学校的填报模式成为了大趋势,以最早一批进行新高考改革的浙江省为例,每位考生可以填报80个志愿,例如A学校的B专业算作一个志愿,一共填80个,且没有服从调剂。而在过去的填报制度中,我们基本上是重学校轻专业,部分志愿填报机构会以帮助学生压分数线进入学校为荣,这意味着专业被牺牲掉了


除去浙江省,我也研究了后续几个新高考改革提上日程的省份,包括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他们的志愿填报细则中也指出志愿填报要以专业加学校的方式进行填报。 这说明了专业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


2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

此外,浙江省在新高考改革中还率先尝试了三位一体招生模式,这一模式类似于自主招生模式,学生成绩由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构成。


其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形式由高校自主决定,考评标准也是高校自行设计,当然也会有相关机制保证这一考核的公平性,这种招考模式得到了众多学校的欢迎。从数据上看,浙江历年来三位一体模式的招生数量及比例是逐年上升的


3

从高职到本科的晋升路径

现在多个试点省份正尝试着开展高职高专、中职中专院校的改革,改革打通了中专→大专→大学的晋升通路,学生们可以通过相较于高考而言更加便捷的方式,走到这条升学之路上,并且从综艺节目、纪录片、新闻联播中都能看到我们国家现在对“工匠精神”的倡导,再结合我们高职高专与中职中专的相关改革举措,未来在中职高职到大学本科的教育这样一条路径上也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当然这部分政策现在还处于前期阶段,大家可以密切关注一下。


03

考对于高校的意义


1

专业的重要性得到强化

新高考改革通过报考方式策略的调整,鼓励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和关注专业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我们的猜测,从实际数据看,浙江省新高考制度下的近两届学生中频繁出现此类状况,例如上海某普本高校,在他的优势专业上录取了很多一本生源,该专业的生源数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尽管过去这种优势专业的分数也是会高出学校平均录取线的,但是在新高考政策下,这一趋势显然会更加明显。


2

双一流评价机制的出现

原本我们评价学校的好坏是看参照该院校是否被评价为211、985院校,但是现在教育部推出了新的双一流评价机制,除一流大学之外,还增加了一流学科的评价。新的评价机制会从鼓励学校变大变强导向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提升学科质量的方向


2

高中生生涯教什么?

01

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


基于上述现状,我们聊一聊高中生涯规划都在教什么?由于高中生涯教育受各省的影响较重,因此呈现出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特点


以浙江为例,在新高考政策推行之初,浙江省组织省内专家队伍,开始编写省内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大纲,由于当初国内相关基础工作研究较少,经验采集不充分。因此专家们将北森生涯的TTT相关课程作为主要参考,在稍作调整后,形成了一套浙江省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


不只是浙江省,其他省份的高中生涯教育大纲在编写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采用了高校生涯教育课程中的内容。我们在TTT课程中提到的知己知彼、决策行动等很多内容都在多个省份的高中阶段提前得到了普及。


但是经过后期的事实研究证明,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是面向大学生群体,并不适宜高中生学习。


02

北森的高中生涯教育讲什么?


接下来我会为大家分享一下,北森生涯的HCT高中生涯课程都要传播一些什么?

首先生涯规划在高中生这个阶段上的应用,下图是HCT课程中的中学生涯课金字塔模型。这个三角模型中包含了三个因素:


1

个人特质

高中生的个人特质,包含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和生涯信念。职业兴趣不需要我们过多介绍,而之所以选用能力倾向而不是能力,也是因为高中生的能力还没有成型,同理我们在面向大学生乃至成人群体时会注重人的价值观,但是在高中阶段,更加浅表的生涯信念更为合适。此外,我们常用的MBTI作为一个面向成人的职业性格测试,对于高中生而言同样不适用,我们几经探索将其一并舍去。

2

环境影响

高中生未满18周岁,是有监护人的,因此高中生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其中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未来的打算、家庭所具备的人脉资源等都是高中生需要考量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因素。

3

学职认知

这部分是高中与高校生涯教育的关键分歧之一,因为大学生只需关注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关注的是职业信息;而高中生首先要关注大学和专业信息,随后才会关注职业信息,同时高中生作为未成年人,他的众多特质乃至人格表现还处于发展之中,这也是我们所要关注的点。


以上即是北森生涯针对高中生涯课程使用的模型之一,这一模型解决的问题主要聚焦在专业选择,辅助开展志愿填报的角度,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这样一个模型的适用性是没有问题的,此外我们还做了许多其他调整,保证选用的工具能够贴合高中生的实际需求。


3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应该怎么上?

了解过高中生涯的教学内容后,我们再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应该如何设计?


01

明确课程目标


在设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前,我们首先要对授课目标进行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近几年,我在接受个体咨询的时候发现,大学生的“迷茫”已经成为了一种共性需求。毕业后未来的去向如何?毕业后的自我提升方向有哪些?在大一、大二群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专业学什么?就业方向有哪些?学生们的迷茫也导致“缓就业、慢就业、乃至不就业”等现象的频繁出现。


导致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并没有准备好迎接自己职业生涯的到来,根据舒伯的理论高中和大学同属于生涯阶段的探索期之中,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自我探索与对外探索两部分,在这部分工作越详尽,后续的生涯发展规划就越顺利。


因此从实务经验与理论支持上看,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两部分的工作对于学生而言绝对是有帮助的,因此在大学低年级的生涯规划课中,不管学生是否接触过高中生涯教育,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都可以作为这一阶段的核心主题。


此外,关于专业探索部分,许多高校将专业探索放置在入学教育,也有一些高校没有对这一模块做太多设置,而在新高考背景下,进入高校前,学生们或多或少会接触一些生涯规划的基本常识,因此,专业探索部分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专题内容加入到课程体系之中,这也是我从实务中发现的学生需求。


02

强化需求调研


新高考改革下,高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升级,那么升级的依据是什么?下面这个例子或许可以展示出需求调研的意义:


许多老师在上就业指导课时,都会在PPT中加入一张招聘会现场图片,人山人海的应届生在会上投递简历,去竞争热门单位的岗位机会。老师希望通过这张照片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就业形势很严峻,你要认真学习这门课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之中。这个逻辑看似正确,但是在当今时代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我跟多所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老师进行过探讨,有求职动机,但是动力较弱的学生基本占学生整体比例的50%-60%,这部分学生或许是家境好不着急,或是希望通过考研等方式逃避就业,又或是单纯对进入社会有恐惧感。你再向这样一群学生强调就业的困难,反而会导致学生反向采取行动,或是通过考研逃避就业,或是依靠家庭安排工作,更不利于其健康就业。


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十几年前,或是家境一般的学生群体,如果对于学生而言就业不是特别必要,这种方法更有可能起到反作用。我们现在面向的学生情况是新的,但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却是旧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需求调研,进一步了解学生群体的真实需求。即使学校不会进行整体的调研,老师仍旧可以通过课堂问卷、学生访谈等形式,讲学生之所需,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03

授课形式延伸


现今国内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绝大部分都是大班授课,授课人数通常在百人上下,很多老师会问,我接下来要给大班授课,应该怎么讲?


在制定课程预期效果前 ,我希望各位老师明确这样一个概念:“我们要理性评估和看待大课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授课效果,我们不能期待大课把我们遇到的所有生涯规划的问题都给解决掉,这样的期待本身是不合理的。


大课教学对于传播生涯理念,更新学生的知识,短时间内批量影响学生是有效的,但是对学生的深度干预和互动,让学生有技能和自我方面的成长,这样的任务是超出了大课承载能力之外的。我们可以选择别的授课形式来开展深度干预工作。我下面来简单介绍两种:


1

工作坊

兰州交通大学的凌老师近两年开始尝试在本校开设一些工作坊,选择了十余个学生比较有针对性需求的特定化问题,例如“工科女生的工作压力”等这类问题,形成了系列工作坊,大课用于传播理念,科普知识以及浅层干预,工作坊用于深度互动,开展辅导教学。


2

双层级大课设计

中国海洋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做了特别的设计,他们将大课拆分出两个层级,六课时全校性质大课+四课时各学院单独模块的课程,既保证了通识性课程有一个高质量的讲解,学生能收获到一些通识性的知识,同时又能保证各个学院课程的针对性。

这是关于授课形式这个部分。基于授课目标,我们积极的采取相关的需求调研,通过多元化的授课形式,来让我们的课程变得更优质。


04

专业师资培养

大多数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都是由学工处的老师授课,老师们的工作种类繁多,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块,一块是管理类工作,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块则是教育类工作,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领与教育,甚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职业规划就业这些工作做一些引领指导。


在这两部分工作中,管理类工作通常具备明确的绩效考核压力,而教育类工作更多是凭借老师的责任心,这就导致老师对两类工作投入的精力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做好生涯教育工作,不仅要求老师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更要求学校方面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师资队伍向着专业的方向不断迈进。



总结

如果说以上的“选”“考”两项、生涯模型、四点反省都属于生涯教育中的硬件,最后我们来谈谈生涯教育中的软件——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为何而教?

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在此分享一首对我的教育观有很大影响的小诗《盗火者》作为最后的结尾: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守着东方一张课桌,

大地母亲悄悄在问:

今天交给你一个孩子,

明天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学习时间到

本周四(9月13日)20:00-21:00,韩赟老师“生涯第一课·让你的新生入学教育有爱有温度”直播课将准时上线!感兴趣的朋友们可按照下方海报要求操作,进群免费听直播!


北森生涯学院

点亮中国人的生涯之路

长按识别二维码

接收生涯规划专业研究文章

接触领域内的最新前沿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